90年代的社會生活是怎樣的?
當今年輕人的娛樂方式是去夜店,可是在90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那就是去迪斯科舞廳,顯示中國生活的變遷。90年代一群人在唱卡拉OK,那時候的設施環(huán)境與今天肯定是沒法相比,可是心情卻非常不錯。
我是一個80后,應該說是在90年代整整生活十幾年的人,那個時候的生活,人們過的好像更加愜意些生活的規(guī)律和效率沒有現(xiàn)在這么快,所以人們也就會顯得更加的悠閑。
社會生活其中的一個定義是指人類整個社會物質和精神活動,作為一個95后,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精神活動和社會物質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不過我可以簡單描述一下自己的日常。
年代,改革開放初見成效,沿海漸漸富裕起來;家里開始用上了固定電話,也有了彩色電視機;夏天大家收起了竹床,在家用電扇或者空調。但是,人和人越來越遠了,漸漸沒有了鄰居的概念。
建國以來生活上衣食住行的變化
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
爺爺奶奶小時候,也就是建國初期,生活貧困,經常吃不飽。爸爸媽媽的童年,也只是粗茶淡飯,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吃到一點肉。改革開放以后,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山珍海味,要什么有什么。
但是已經開始發(fā)生變化,以前人們一件衣服穿的時間較長,解放初期開始追求服裝的樣式和花色。食:從吃飽吃好到營養(yǎng)風味。解放前人們因為經濟情況,只求能夠吃飽肚子解放初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衣服不僅是人們御寒的工具,更使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平臺。食——從想吃飽到能吃好 “民以食為天”,建國六十周年以來,人們餐桌上也起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在農村人們想吃飽都奢望。
真正50年來對衣食住行產生決定性影響的還要數(shù)改革開放。衣 鏡頭閃過1978年,行人們穿著款式單一的衣服,顏色沉悶得只有黑、灰、藍、白、綠。
90年代農村人洗衣洗菜都在同一水塘里,為什么卻很少生病?
外形不美觀,甚至還有蟲眼,然而卻很少有農藥殘留,也就是說,農村老人吃的菜本身都很健康,他們洗菜的時候也只是洗掉菜的灰塵。
洗過的衣服通水很方便,所以農村人很喜歡。農村人有一種思想。這一定是我們農村男同胞所向往的。有時洗衣服,有時回想起村里的老人,卻一輩子沒洗過衣服。感嘆農村婦女的美德,真是“幸?!?。
所有的這些景象其實都是社會發(fā)展留下來的,長期的超采地下水,導致水位逐年下降,小河干涸是自然的事情,也就沒有后來的孩子們玩水和洗衣洗菜了。
由于洗菜池的水位低于喝水池,故而洗菜池的水永遠不會回流到喝水池里。同樣的道理,洗菜池的水位高于洗衣池的水位,當洗菜池的水滿了,溢出專門留著的水口,就流進洗衣池,匯集起來留著做洗衣之類的用途。
當家塘:目的是為了蓄水救田,用于群眾洗衣洗菜、牲畜飲水、澆田灌溉、調蓄雨水、消防滅火等,被群眾稱為“當家塘”??梢钥看鎯μ烊凰M行農業(yè)生產灌溉。
福州王莊新村的舊王莊新村印象
王莊新村是福州四大老社區(qū)之一,應該算得上福州最早幾批的拆遷安置房,早先是以大排檔為主的一個大居民生活區(qū),隨著王莊人口密集度不斷增加,天然形成了福州第一夜市,夜市的繁華又帶動了王莊四周的發(fā)展。沒有人知道這兒到底住了多少人。
王莊新村被周圍陸續(xù)拔地而起的高樓包圍,略帶幾分滄桑。王莊新村的誕生是從1981年算起。按照福州民間的虛歲算法,王莊新村已經30歲,人的而立之年,房子的暮年。
福州王莊新村位于福馬路南,長樂路兩側,1982年12月動工興建,到1990年建成居民住宅8530套,以長樂路為界,分樂東和樂西兩大片,樂西由4區(qū)組成;樂東由樂東、桃園、桂園、杏園、菊園、梅園、南湖和雙坂組成。
領轄樂西樂西樂西樂西樂西樂西樂西樂西樂東印染分廠、桃園、桂園、梅園、蓮園、菊園、杏園第杏園第南湖、雙坂19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8124戶、32557人。
福州的民風民俗(詳細)
1、宴席 談談福州傳統(tǒng)宴會中的禮俗和禁忌 語言上的客套。
2、正月初一這一天,福州有一個傳統(tǒng)觀念,就是初一這天不出門而且忌動刀忌掃地,福州還有獨特的拗九節(jié)”,節(jié)日當天家家戶戶都會做“拗九粥”,已經嫁人的女兒送上“拗九粥孝敬父母。
3、福建的風俗有:拗九節(jié)、元宵游燈會、端午龍舟賽、中元普度祭祖、中秋博餅。拗九節(jié) 在福州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數(shù)字“九”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