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本大,還是英國大?
日本比英國國土面積更大,人口更多。
日本位于東亞,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4776364人(2019年)。
英國本土位于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總人口6605萬(2017年)。
擴展資料: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并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xù)擴大。
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托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huán)球殖民帝國。
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后,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中葉,英國發(fā)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強占香港島,參與鎮(zhèn)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zhèn)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tǒng)治。
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后英國又被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1947年印度獨立,英國君主失去皇帝頭銜)。
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里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地。
19世紀70年代以后,英國逐漸喪失工業(yè)壟斷地位。后起的美國逐步趕上并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
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國協(xié)約”實際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zhàn)”,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zhàn)爭中英帝國參戰(zhàn)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zhàn)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也是美國的一大勝利。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zhàn)爆發(fā),英國對德宣戰(zhàn)。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zhàn)時聯(lián)合內閣。丘吉爾上臺后,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zhàn)時軌道,并迅速擴充軍備。
1940年7-9月在德國發(fā)動的“不列顛空戰(zhàn)”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戰(zhàn)后時期
戰(zhàn)后英國于1947年參與擬定并接受馬歇爾計劃,從美國得到大量援助,經濟逐步復蘇。與此同時,工黨政府還實施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英國,由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zhí)政。經濟發(fā)展緩慢。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79年大選后,保守黨執(zhí)政,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連任。撒切爾政府采取國有企業(yè)私有化的政策,在振興經濟方面取得不小成績。開始推動部分企業(yè)私有化,為了使英國經濟恢復活力。
經歷20世紀的非殖民化以后英國海外領地逐漸獨立,它們中的大部分在獨立后與英國組成了一個和平組織——英聯(lián)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400萬常住居民舉行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將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公投已塵埃落定,蘇格蘭繼續(xù)留在英國,英國的統(tǒng)一和完整得以保持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英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日本
中國 日本 英國 美國 新西蘭 加拿大 南非 法國按人口從多至少排列
第一:中國13.70536875人 (2010年)
第二:美國3.0875億人 (2010年)
第三:日本1.27767944億人 (2009年)
第四:法國0.65447374億人 (2010年)
第五:英國0.60943912億人 (2008年)
第六:南非0.491億人 (2010年)
第七:加拿大0.3361億人 (2009年)
第八:新西蘭0.0439億人 (2010年)
新西蘭、英國、日本,這三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
新西蘭國土面積為約27萬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第75名)。專屬經濟區(qū)120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占2.1%,國土長1600公里,東西最寬處寬450公里,海岸線長6900公里。
新西蘭總人口為491萬(2019年1月)。其中,歐洲移民后裔占74%,毛利人占15%,亞裔占12%,太平洋島國裔占7%。
英國國土面積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其中英格蘭地區(qū)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英國總人口為6649萬(2018年1月)
截至2019年1月,日本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截至2019年1月1日,日本國內總人口為1億2477萬6364人。
排行人口大國前十位的國家是那些?
第一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中國
人口數:13.04億
第二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印度
人口數:11.04億
第三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美國
人口數:2.96億
第四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印度尼西亞
人口數:2.22億
第五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巴西
人口數:1.84億
第六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巴基斯坦
人口數:1.62億
第七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孟加拉國
人口數:1.44億
第八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俄羅斯
人口數:1.43億
第九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尼日利亞
人口數:1.32億
第十名. 人口最多的十大國家 - 日本
人口數:1.28億
英國、日本、新西蘭,3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人均GDP各有多少?
英國 面積24.4萬平方公里,人口6318萬(2011),人均GDP $40,879
日本 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人口1.28億(2010),人均GDP $39,321(2013)
新西蘭 面積26.8萬平方公里,人口424萬(2013),人均GDP $30,804(2012)
二戰(zhàn)時各國人口排名?
二戰(zhàn)時期,印度的總人口約 3.78億,再加上英國的其他殖民地,英國總人口超過4.4億。也就是說,在二戰(zhàn)時期,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該是英國。其次中國,蘇聯(lián)和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主要參戰(zhàn)國實際上只有8個,分別是中國、美國、蘇聯(lián)、英國、法國以及德日意軸心國。而人口大國也主要在這些國家里面。簡單分析下二戰(zhàn)各國人口。
德國的人口比較復雜,但由于德意志民族的單一性,一般以民族來算德國人口,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并時有近700萬人口,蘇臺德區(qū)有300萬人口,薩爾區(qū)75萬人口,梅梅爾區(qū)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意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不算波蘭、羅馬利亞、意大利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
而日本和意大利人口分別為7200萬、4100萬。德國的標準是5個國民出一個兵,日本的標準時7個國民出一個兵,意大利動員力差,30個國民才出一個兵,最后德國動員了1700萬軍人,日本動員了900萬軍人,意大利動員了120萬軍人,合計2720萬軍人。
1939年的時候,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lián)人口超1.6億,美國人口超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超4.4億。1939年蘇聯(lián)人口為16000萬,1940年吞并了波羅的海三國后,1941年戰(zhàn)前蘇聯(lián)人口達到了18000萬。名副其實的世界人口大國。
美國自1790年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1940年末13216萬,1930年末12320萬,10年只增長了不到1000萬,平均1年一百萬不到,13300萬可以認為是1941年戰(zhàn)前美國的人口。
同盟國5國英美蘇中法,人口合計81000萬人口,最后英國動員400萬,美國動員了1600萬,蘇聯(lián)動員了3400萬,中國動員了800萬,法國動員了估計200萬,合計6400萬軍人。
然而,如果廣義地說,這個數據實際上也不準確。因為二戰(zhàn)時的英國依然是日不落帝國。英國本土只發(fā)動了400萬軍隊,但英國還擁有埃及、英屬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印度仆從軍都有數百萬。
大英帝國崩潰,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
不過在二戰(zhàn)結束后,英國被兩次世界大戰(zhàn)打的已經沒有實力維護大英帝國,他的殖民帝國分崩離析。加拿大獨立、澳大利亞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區(qū)也全部獨立了出去。當今世界,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其次印度,而美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然而,隨著中國生育率下降,不出十年,印度人口就將超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