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指出,“起居有常,養(yǎng)其神也,不妄勞作,養(yǎng)其精也”。也就是說,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藏”的特性,早睡晚起,勞逸結合,養(yǎng)精蓄銳。此外,俗話說:
“大寒大寒,防風御寒”,在“大寒”時節(jié)要注意防風防寒。衣著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比如:在出門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添加外套,并戴上口罩、帽子
和圍巾等。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在“大寒”節(jié)氣應盡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疾病發(fā)作。
“大寒”時節(jié),最好還能養(yǎng)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熱水或藥湯先泡泡腳,以達到暢通血脈、改善睡眠質量的功效,尤其是對那些經常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臨睡前更應熱水泡腳。
天氣寒冷了一段時間,一些市民也有所適應,便放松警惕,開始吃一些生冷的食物,結果導致腸胃不適,有的甚至還得了腸胃炎,上吐下瀉。由于“大寒”與之后的“立春”相交接,飲食上也可考慮到季節(jié)變換,以吃溫性和綠色食物為主。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地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更易被接受。中醫(yī)認為,冬季養(yǎng)生在飲食上
首選溫補類食物,比如:雞肉、羊肉、牛肉等,其次可選一些平補類的食物,比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等。還可多吃點黃綠色的蔬菜,像:胡蘿
卜、油菜、菠菜等。由于“大寒”時期又適逢春節(jié),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節(jié)日食物,此時還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同時也可多吃點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
如:淮山、山楂、柚子等,還可多喝點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大寒”節(jié)氣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fā)期,適當多吃點溫散風寒的食物,可防御風寒的侵擾。比如:在日常飲食中常用的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都具有發(fā)散風寒的功效。如果人因外感風寒輕度感冒時,還可選用“生姜加紅糖水”來治療,具有較好療效。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在冬季,鍛煉、活動對養(yǎng)生有著特殊意義。
在
“大寒”節(jié)氣里,氣候一冷一熱很容易感冒。因此,要注意在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特別是太陽沒出來之前的空氣質量和室外氣溫都不適宜運動。此外,冬天的早
晨氣溫過低,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時段,因此,最好等到太陽出來以后再進行戶外鍛煉。由于戶外氣溫比室內低,人的韌帶彈性和關節(jié)柔韌性都沒有之前的靈
活,馬上進行大運動量活動,極易造成運動損傷。建議冬天在運動前先要做一些準備活動,比如:慢跑、搓臉、拍打全身肌肉等?;蛘咭部梢噪p手抱拳虎口相接,左
右來回轉動,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手指的靈活性,預防凍傷,還可預防感冒。